論壇9 “數有所為,“智”鏈信息”分論壇在線舉行

時間:2022-12-09

作者:CIPAC

分享:


12月2日上午,第十一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分論壇——“數有所為,“智”鏈信息”在線舉行。面對數字化浪潮,如何發揮知識產權數據和信息價值,成為業界熱點問題。此次論壇邀請了政府機構、創新企業、信息服務商等共同探討知識產權信息利用的前沿熱點議題。論壇由青島海爾科技有限公司標準與知識產權部總監王淼主持。

知識產權信息的高效傳播、有效利用是服務創新發展,提升全社會創新效能的基礎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傳播利用處副處長王寶龍以“提升知識產權信息傳播利用效能,助力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為題,介紹了知識產權戰略價值、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傳播利用成效、國家知識產權局建設的知識產權分析利用工具等情況。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統計數據,充分利用專利信息可以縮短企業60%的研發時間,節省40%的研發費用。全球每年的創新創造成果有90%到95%會體現在專利信息中。研發中,有效利用專利信息可實現站在巨人肩膀上進行節約、高效的創新式研發。在國家層面,近年來,我國從加強知識產權基礎數據的統籌管理和頂層設計、健全知識產權信息利用的傳播網絡、持續加大知識產權數據資源的供給、加強知識產權數據的統籌管理及安全風險防范4個方面提升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傳播利用效能。他提到,數據只有充分開放利用才可能發揮和實現其戰略價值。今后,我國將聚焦數據開放的普惠化、標準化,加強數據資源供給,持續擴大知識產權信息開放共享的范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主任張倩從科研單位的角度分享了對于數字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數據價值體現的實踐。隨著傳統的專利統計越來越無法準確表征創新特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不斷探索高質量創新指標體系。他們基于信息通信技術(ICT)、人工智等領域專利信息和數據,從創新要素、創新效能、創新評價方法等方面開展創新指標體系研究,為企業和產業提供導航服務和參考。此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還基于創新數據,開發了對創新實時評估的知識產權數據庫平臺。

歐洲專利局首席經濟學家楊·梅尼耶爾表示,國際專利數量是衡量創新的指標之一。他們圍繞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技術,通過對國際專利分析識別出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核心的使能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可能利用智能連接物體創造和收集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創造價值)、關鍵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占比及各國創新能力,并從發展趨勢角度給出相關建議。

論壇上,北京國專知識產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洋闡釋了如何用信息化、智能化思路,科學高效地解決專利費用管理和資產管理問題。他提出,通過信息化手段將數據與應用結合、繳費管理與資產管理結合、信息化的工具與專家輔助判斷結合,對年費信息采集、校準、跟蹤和匹配,從而實現企業專利年費的全流程管理,為企業的專利費用管理提供了參考模型。

在數字化浪潮中,企業法務部門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服務高價值的戰略輸出,理想汽車法務負責人/總法律顧問孫谷分享了理想汽車的數字化管理實踐經驗,強調了企業數字化管理的思維轉變、數字化系統搭建及相關人才培養,并介紹了聯想汽車數字化智能法務中臺構造的實踐,為企業法務工作者提供借鑒。科睿唯安企業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宋建福說知識產權數據是創新情報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技術(DT)時代,海量數據對于情報的獲取和分析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企業需要快速、準確、高質量、可視化的獲取數據。近年來,科睿唯安通過數據互聯化、分析智能化、高效化的思路和實踐,提供高質量的創新情報數據和定制化、可視化情報體系,幫助企業創新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