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能受到知識產權保護嗎?
人工智能的發展技術孕育著嶄新的可能,但在許多領域、特別是知識產權法律方面,人工智能也提出了挑戰。9月3日,第十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人工智能:知識產權面臨的新挑戰”分論壇在杭州舉行,來自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AIPPI)的專家團隊就人工智能在版權和專利方面引起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現在,我們著作權、專利權等保護的對象都是人類創造發明的產物,但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這一現象可能會被改變,也就是說,可能會有一些產品是由人類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創造發明的,或者完全是由人工智能獨立發明創造的產品。針對這樣的產品,在論壇的開始,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AIPPI)助理總報告員Guillaume HENRY提出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它們需不需要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們需不需要為它們專門開辟一個知識產權保護的門類;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獨立發明創造或者人類在人工智能幫助下創造的產品,誰有權利申請專利,專利權歸屬于誰?
Guillaume HENRY舉例說,去年美國一個著名拍賣行出售了一份人工智能創作的繪畫作品,售價達到了43萬美元,這也是第一幅由大拍賣行公開售賣的人工智能作品。它是人工智能創作的,但實際上也有很多藝術家參與其中。比如,機器不可能憑空創作,必須要有輸入,所以在創作之初要選取輸入一些畫面的數據來創建圖像,這個過程中是有人類干預的。不過,目前人工智能的系統是否足夠穩定可以產生自己的專利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比如波音747,如果完全用AI進行設計,大家感覺怎么樣。綜合考量一下,很多產品我們都不知道是否可以真正實現或者成功。”歐洲專利局上訴委員會前主席Alexander CLELLAND表示。
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給知識產權帶來的法律問題,Guillaume HENRY指出,在人工智能創作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可以受到知識產權保護,比如軟件可以受到版權或者專利權的保護,數據也可以受到保護等,但最終產出的產品能不能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目前,各個國家都還沒有具體的法規法律來對此做出規定。日本專利代理人Kay KONISHI在論壇中就談到,在日本,非人類創作的作品即使具有獨創性也沒有辦法受到版權的保護。Guillaume HENRY認為,到底誰是人工智能作品真正的“原創擁有者”是個重要問題。這也是人工智能發展給知識產權領域帶來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