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讓專利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連續舉辦了七屆的“中國專利信息年會”今年改名為“中國專利年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將“信息”二字的去除解讀為:不僅反映了大家對年會的定位有了新改變,也進一步豐富了年會的內涵。
事實上,年會自2010年首次舉辦以來,探討的問題已從專利信息的傳播與利用,逐步擴展到了整個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知識產權政策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專利質量提升、專利運營等多個方面。年會規模也從第一屆的500多人發展到了本屆的8000多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關注知識產權制度或投身知識產權事業的人在增多。
由于報名火爆,作為主辦方的知識產權出版社不得不將原定的800人的開幕式會場更換成一個1800人的會場。即便如此,9月5日上午的開幕式上,仍然有很多人站在會場走廊上聽會。
見過很多大場面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直言:“今天的會議之大,是我沒有想到的。”在發言結束時,董明珠竟然打起了廣告,呼吁大家購買格力空調。
在會場賣空調,董明珠有趁人多、蹭熱點的嫌疑。不過,從她的發言中可以聽出她的自信:格力堅持自主創新,擁有眾多專利,技術世界領先。
董明珠的發言契合了本屆年會的主題——專利,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乍一看這個主題,有點“專利”蹭“實體經濟”熱點的意思。振興實體經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而提到專利,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不受重視、賠償低、維權難等關鍵詞。自己都一身毛病,專利怎么去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人們的這個疑惑恰恰是需要與會政府官員、專家、業內人士共同探討解答的。
中國經濟已從粗放型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而知識產權是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實體經濟的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為包括專利在內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競爭。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通過培育高價值核心專利,提升核心競爭力;需要加速促進專利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需要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創新護航……
而一些數據則表明專利有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一方面,我國專利制度本身在不斷完善,有效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的40多萬件增加到2016年的110萬件。專利轉化運用也取得長足進步,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約16%。專利轉讓、許可、質押等在內的專利運營次數達到17萬余次,同比增長近20%。另一方面,我國信息技術、軟件、計算機、交通制造等典型知識產權依賴型企業的表現不俗:對GDP的貢獻率由2001年的8%增長到了2015年的12%。
此外,從專利制度自身發展來看,其興起于實體經濟,并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所以,如何通過專利工作,更好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實現專利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合拍共振,始終是知識產權人思考和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企業家像董明珠一樣,因為自身掌握核心技術、擁有高質量的專利而自信地為自己的產品代言。(記者 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