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全球創新和知識產權發展新趨勢

時間:2022-12-01

作者:央廣網

原文鏈接: 劉華:全球創新和知識產權發展新趨勢

分享:

劉華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

      央廣網北京11月30日消息 2022年11月30日,第十一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于線上開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劉華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以下是講話全文:

     尊敬的申長雨局長、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首先,我謹代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鄧鴻森總干事,向第十一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的舉辦致以熱烈祝賀,向各位嘉賓表示誠摯問候。

     如何實現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兩大挑戰。而克服挑戰,創新是關鍵,知識產權是重點。

    根據產權組織11月21日新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2021年全球知識產權申請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顯示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即使在疫情大流行最嚴重的時候也表現出了韌性。2021年,全球創新者提交了340萬件專利申請、1810萬件商標申請和120萬件外觀設計申請,分別比上年增長3.6%、5.5%和9.2%。亞洲占全球專利總申請量的67.6%、商標總申請量的69.7%、外觀設計總申請量的69.3%,推動了全球知識產權申請的增長。

     然而,創新的韌性與持續性還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如新冠疫情持續不絕,生產力增長放緩,氣候變化和地緣沖突加劇等都將嚴重阻礙未來的創新與增長。

     產權組織2022年度《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重點提出了三大問題:滯脹還是增長?數字紅利還是數字鴻溝?世界經濟復蘇之路是坦途還是迷途?

     第一,關于滯脹還是增長?

     報告認為,創新發展具有強大韌性,但未來創新驅動增長具有不確定性。鄧鴻森總干事指出,創新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報告顯示,2021年,科學產出、研發支出、知識產權申請和風險投資繼續增長并創下歷史新高。但和去年風險投資的爆炸性增長相比,今年的資本顯得非常冷靜。緊縮的貨幣政策帶來連鎖效應,導致風險投資減速。新冠疫情、地緣沖突、大規模的全球貿易和供應鏈中斷、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減少等等,都為創新驅動增長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第二,關于數字紅利還是數字鴻溝?

     數字化正在深刻改變世界,數字化也將深刻改變未來。據產權組織統計,當 前,每三項發明中就有一項與數字技術相關;過去5年,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數字化相關的創新專利比所有其他專利的增長速度快170%。

     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分別占到全球47個主要國家經濟體量的45.5%和中國GDP比重的39.8%。

     然而,全球仍有37%的人口(29億人)從未接觸過互聯網,絕大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報告認為,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在創新創造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全球創新格局變化遲緩,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全球創新版圖中處在比較邊緣化的位置。

    我們在享受數字紅利的時候,是否會意識到可能終將被數字鴻溝和數字赤字反噬?數字鴻溝不僅是經濟問題,創新問題,它更影響到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導致發展不平衡、不包容和不可持續。

     第三,關于世界經濟復蘇之路是坦途還是迷途?

     報告認為,以數字化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將引領未來的發展與增長。數字化浪潮是大勢所趨。數據將成為未來經濟的血脈。在擁抱數字技術的同時彌合數字鴻溝,是必然之選。

     報告預測了兩波可能的創新浪潮將引領世界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和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

     一個是建立在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基礎上的數字時代創新浪潮,它將對所有部門和科研領域的生產力產生充分的影響;

     另一個是建立在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材料和其他科學突破基礎上的深層科學創新浪潮,它正在重塑四個關鍵領域的創新:健康、食品、環境和交通出行。

     報告也提出,這兩波創新浪潮的積極影響將需要很久才能實現,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都在相應調整戰略,迎接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創造有利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環境,同時更加關注數字化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問題。

     女士們、先生們,

      產權組織認為,中國是全球創新體系中重要的一極,在全球創新體系中也奠定了自己創新領導者的地位。

      縱向來看,2021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第11位,躋身前10指日可待;在全球頂級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國首次擁有21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繼續保持第二和第三的位次,上海-蘇州也上升至全球第六位。

      橫向來看,中國仍然是唯一進入前15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從細分指標看,中國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國際學生考評(PISA)量表得分、國內市場規模、提供正規培訓的公司、勞動生產率增長、創意產品出口以及本國人專利、實用新型、商標、外觀設計申請量等9項指標上排名全球第一。

     《世界知識產權指標》顯示,2021年,在全球范圍內的總共340萬件專利申請中,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了159萬件專利申請,這一數量與排名第二至第十三的12個主管局的總和相近,占世界總量的46.6%。中國的有效專利數量達到360萬件,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有效專利數量最多的管轄區域。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商標申請約950萬件(按類統計),占世界總量的52.1%;受理的外觀設計申請中包含了805,710項外觀設計,占世界總量的53.2%。中國有效商標注冊數量3,720萬件,有效外觀設計注冊數量260萬項,有效地理標志9,052個,均為全球第一。

      從創新主體看,華為、阿里巴巴、騰訊是全球領先的企業研發投資者;清華、北大、復旦、浙大、上海交大,進入了QS全球大學排名前50位;騰訊和阿里巴巴,進入了全球無形資產密度排行榜前十;中國有84個品牌進入全球品牌價值榜500強,僅次于美國,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和華為進入前十。

      中國創新經濟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或者兩個指標的上升,還體現在整個創新生態體系的各個支柱中。鄧鴻森總干事曾說過,這得益于中國政府的政策規劃和實施,得益于中國政府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得益于現代高效的知識產權制度。

      女士們、先生們,

      今年,產權組織與中國的合作可圈可點。

      今年2月,鄧鴻森總干事出席北京冬奧會,收到中國加入《馬拉喀什條約》和《海牙協定》的法律文書;

       今年4月,33家中國中小企業進入產權組織最佳范例候選名單;

       今年7月,蘇州瑞派寧和上海芯龍光電兩家中小企業獲得產權組織首屆全球獎。

       今年9月,李克強總理向全球創新指數致賀信,中國的全球創新排名再進一步。

      今年截至9月底,中國通過海牙體系向產權組織提交了727件外觀設計國際申請(包含1,422項設計),月平均數量是其他主要來源國的兩倍。

     今年截至10月底,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上海中心已受理上海法院委托調解案件50余件,委托法院從兩家增加到六家,調解成功率近40%。

     女士們、先生們,

      創新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也將引領著中國向未來闊步前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顯示了中國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作為負責知識產權和創新創造的聯合國專門機構,產權組織的愿景是讓知識產權造福每一個人。我們將與中國繼續保持全方位和高水平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平衡、包容、充滿活力并且面向未來的全球知識產權生態體系。

      政策上,產權組織將與中國的新發展戰略進行對接。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后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與方向,其核心是創新發展,而知識產權又是創新的核心。

     產權組織舉辦一系列的前沿技術對話會,我們歡迎更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加入對話會,在新平臺和新賽道上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產權組織也將就外觀設計和傳統知識召開外交會議,締結相關國際條約,期待中國的積極參與。明年是產權組織和中國合作50周年紀念,雙方將共同開展紀念活動,并推動雙方未來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實現雙贏和共贏。

      服務體系上,產權組織將繼續在中國宣傳推廣PCT、馬德里、海牙、里斯本等全球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并推進服務體系的數字化、簡潔化、便利化,全面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水平。

     合作重點上,產權組織持續推動在中國建設合作平臺,包括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可持續技術交易市場(WIPOGreen)等等,幫助中國各利益攸關方更便捷地獲取知識、實現創新。

     產權組織將重點關注中小企業、女性和青年等群體,通過世界知識產權日、產 權組織全球獎等活動以及免費的知識產權智能診斷工具(IPDiagnostics),幫助他們將創意推向市場。

      明年,我們還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知識產權暑期班的規模,吸引更多的年輕學子參與知識產權培訓課程。

     進一步推動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上海中心通過替代性爭議解決機制,為中外權利人妥善解決跨境知識產權和技術爭議提供經濟高效的調解、仲裁、快速仲裁和專家裁決服務。

      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辦事處作為產權組織在華的延伸,將不斷加強與中國各利益攸關方的協調與合作,進一步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中國各方提供更加及時、更加精準的定制化服務,讓人人得享知識產權之利、得享創新創造之福,助力中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最后,祝年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